我国的二十四节气,每一个均有其独特的含义,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。今天为大家介绍二十四节气中的“夏至”,希望小编的介绍能让大家有所收获。
夏至是什么意思
夏至是24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,也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。夏至节气这天,在北半球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,几乎直射北回归线,因此这一天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、黑夜最短的一天。
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,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。代表的寓意是炎热将至的意思,它的气候特点就是暴雨、梅雨天气,高温桑拿等。
夏至和立夏有什么区别
1、立夏时节太阳位于黄经45度,时间为每年公历5月05-07日。立夏表示告别春天,是夏天的开始。夏至时节太阳是位于黄经90度,时间为6月21至22日交节。夏至到来后,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。
2、立夏时候,我国基本是南方地区进入了夏季,而我国北方有些地区没有进入夏季,可能刚进入春季。而夏至时候,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夏季,在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会出现雨季。
3、立夏的风俗习惯和夏至也不一样。比如立夏是“立夏吃了蛋,夏天不疰夏。而在夏至这一天则是“夏至食个荔,一年都无弊”。
夏至是入伏的第一天吗
夏至不是入伏的第一天,民间俗语说“夏至三庚入伏”,意思就是夏至来临的第三个庚日就开始入伏,这里入伏指的是进入了三伏天,而三伏天是夏天最热的时候,三伏天中又包括初伏、中伏和末伏,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,庚日间相差10天。
夏至吃什么食物
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在中国不同地区,夏至的饮食习俗有所差异,主要吃的食物有苋菜、葫芦、面条、麦粥、馄饨、狗肉、荔枝等。民间一直有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的说法,夏至时节,新麦已经登场,所以面条是夏至的重要食物之一。